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让“安全”陪伴孩子们每一天——海桐小学安全护校模式剖析

时间:2011-03-14 字体:

    孩子上、放学的交通安全,始终令家长们纠结不已。各类机动车、非机动车争先抢道,相互穿插挤压,每天定时在本市众多中小学校门前日复一日地出现。在中小学生年度非正常死亡总数中,交通事故或交通意外均占有一定比例。以学生安全为目标的各类护校行动随之出现。其中花木社区海桐小学 “关注儿童安全,携手寻求改变”主题护校模式尤为引人注目。

    海桐小学所属花木社区,是本市首个开展安全社区创建的试点单位,2007年被世界卫生组织社区安全促进中心命名为上海首批、浦东首家国际安全社区。也就在这一年,海桐小学借助国际安全社区创建活动中的“儿童出行安全”项目平台,与浦东交警一支队五大队合作,集结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探索符合海桐小学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安全护校模式。在实践中,警民携手合作,从四个模块逐一推进相关行动,互促共进。

    第一步,治理学校周边的交通环境。通过实地调查,梳理可能影响学生安全步行隐患,并在花木街道协调下,统一改造。如对出校门最近一条马路横道线起始处的垃圾桶移动位置,马路横道线对面绿化带一并实施移位。在学校附近设置临时停车泊位,供上放学接送家长停放车辆;在校门外马路上安排交通协管员管理。

    第二步,实施错时错峰放学制度,引导放学学生安全步行。从一年级开始,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先近后远,从时间和空间上分割庞大的学生流。
 
    第三步,营造交通安全宣传氛围,规范学生、家长日常交通行为。有计划地将交通安全和法规知识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在教学楼走廊等学生必经之地张贴简短、温馨的交通安全提示标语,营造无处不在的交通安全宣传氛围;通过学生和家长两个层面的问卷调查,梳理学生和家长在交通安全认识上的误区和盲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在每月25日的安全宣传日,还在校内外醒目位置悬挂大型宣传标语。活动开展至今,学生们在过马路时都知道要先左看看、再右看看,确定安全再过马路的良好习惯。家长们带着孩子也会沿着人行横道线转弯,再沿着人行横道线过马路,随意乱穿横穿马路的不文明不安全行为基本绝迹。

    第四步,护校行动安全效益成果,促使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目前,已形成了学校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社区居民、所在社区企业员工等在内的安全服务志愿者队伍。为学校学生的出行安全和健康成长创造着一个更安全的世界。

    去年7月5日,浦东新区在海桐小学专门召开了“世博情、手牵手、安全行”儿童出行安全项目海桐小学护校模式推广会。

    海桐小学护校模式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这一模式下的模块化、标准化管理,更具有普遍性和复制意义。该模式在集结社会各方力量的同时,从学校、职能单位和职能部门、志愿者三个层面,分别制订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参考标准,明确社区、学校、家长、志愿者、企业在日常护校行动的地位、作用、职责和要求,明确交警、交通协管员,以及城管在护校管理中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从制度上对护校行动给予保障。如向家长发放“二书”:发放《告家长书》,从细节上明确和规范家长接送孩子时的车辆停放区域和家长等候站立区域等;发放《承诺书》,从陪孩子步行往返、陪孩子骑车往返、开私家车接送孩子和让孩子独自上下学四种方式层面,要求学生家长做出相应的承诺。另一个是实施错时依次放学和由近及远放学制度,有效杜绝了曾经长期存在的各年级学生家长争先恐后堵在校门口、不同年级学生蜂拥而出奔向校门的混乱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