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只是一道工序,最难的是发现疑点,最重要的是综合分析;嫌疑人给人的感觉很难用言语描述,需要一种“第六感”;细节是最重要的,有时候还要有反向思维……
这些都是闵行分局刑侦支队探长陆维曦在采访中不经意提到的工作经验。2004年开始参加刑侦工作的他已经与视频侦查打交道十几年了,获得过个人三等功二次、2017年获上海市刑侦十佳业务能手等嘉奖。
几乎是从零基础开始摸爬滚打,到现在有自己的“一套”,甚至将相关经验形成课件分享给分局其他同事……性格内敛的陆维曦有一肚子关于这份工作的故事和经验可以分享,每一个都是“一眼万年”。
“身未动”贼锁定
“做这项工作一定不能急躁,要静得下心。”陆维曦沉静的性格似乎就很适合这个岗位,但是静得下心不代表反应慢,很多时候陆维曦的身体不动,可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飞速运转。
几年前,有被害人报案称自己放在车内的20万元被偷了。陆维曦了解案情后得知,被害人是将车停在某网吧外的马路上,等他玩好“偷菜”游戏回来就发现车窗被砸破,车内的钱被偷了。通过侦查,陆维曦找到了两名共骑一辆无牌照摩托车的嫌疑人,可是两人经过一个路口后就“消失”了。该去哪里找他们?陆维曦边反复查看视频,一边思考。
那条马路上停着很多车,可是只有被害人的车窗被破,为什么只有他?陆维曦心中出现一个问号。“嫌疑人不是盲目行动的,他们一定早就锁定了被害人!”陆维曦分析,他跟着这个思路开展工作,再次询问被害人相关情况。果然,被害人是从银行取钱后直接到网吧的。陆维曦立刻从银行附近着手侦查,果然找到了那辆无牌摩托车,还看到了两名嫌疑人的清晰形象,为案件侦破提供了有利的线索。
“看,其实不难,重要的是要发现不同。”陆维曦说。同样,因为一个疑点给案件带来突破点的还有多年前发生的一起命案。一名在饭店工作的中年妇女被害,在问清案情后,陆维曦开始仔细调阅被害人当天下班后的轨迹。追踪被害人至案发地附近时,陆维曦发现一名男子骑着电瓶车从被害人身边经过,还减速看了被害人一眼。
一般路人怎么会转头看素不相识的人?陆维曦对这名男子产生了疑问,他马上锁定男子,并进行侦查。果然这名男子与被害人相识,且有动机。就这样,嫌疑男子很快落网,经过证实,他就是凶手。
“一眼万年”的“感觉”
在闵行分局,关于陆维曦,大家津津乐道的还有“一眼万年”这个词,仿佛被他看过一眼的嫌疑人就一定跑不了。
某次侦破命案的过程中,陆维曦已经与其他同事一起锁定嫌疑人。在准备抓捕嫌疑人的现场,大家正在做准备,陆维曦作为技术支持在车上待命。
这时,有人路过,陆维曦不经意间看了一眼,“哎,这个人和嫌疑人长得好像!”再看一眼,就是嫌疑人!陆维曦和组员跳下车,一下把根本没反应过来的嫌疑人摁倒在地,抓获成功。
“毕竟在视频中看过很久,是确认过眼神、身形的人,印象不深也难。”陆维曦淡淡的说,“而且干这份工作久了,就会有感觉。”
凭着“感觉”,陆维曦竟然还通过灯光和影子锁定了一名嫌疑人。陆维曦回忆,那起案件中,根据现场的线索,他们已经知道嫌疑人是谁,但是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有限,嫌疑人半路就不见了,只知道似乎是到了某小区附近。
当时已经是晚上,陆维曦看不到嫌疑人的影像,但他发现了一辆出租车的部分影像,“当时看不全车子,我看到车灯照在地面上,像是减速,就想是不是有人扬招?”陆维曦这样分析,并追踪车辆轨迹,果然重新“找回”嫌疑人。
采访中,陆维曦一直提到“感觉”,可是是什么“感觉”?不善言语表达的陆维曦自己也说不清,或许就是那份不断总结、了然于心的经验。为了让更多“兄弟们”能共享这份难以用文字表达的“感觉”,陆维曦应分局要求,根据多年工作实战经验,为分局其他部门的同事们量身定做了相关课程。
除了结合自己实际参与过的案件为大家“划重点”,陆维曦还细致地将在调查时需要带什么证件材料都一一注明,让大多同事在面对相应情况时都能有效率地从容面对。
从事侦查工作的陆维曦很清楚,这是个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嫌疑人利用技术的水平也在进步。因此,陆维曦一直不断学习、接受新的科技手段,还融会贯通,从零开始不断研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技术方法,并运用到刑侦工作中。自2016年以来,陆维曦已经通过这套方法明确了百余名嫌疑人的身份。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