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犯事儿,对不起吕洁。”、“吕洁帮过我,只要她开口,什么事情我都能做到。”、“我不能在给吕洁找麻烦了。”这三句话出自北新泾地区三名刑释解教人员之口,他们都受过吕洁的“恩惠”。他们口中的吕洁是长宁公安分局北新泾派出所的社区民警。
找工作、找房子女民警救助“两劳人员”
在新泾五村的车棚里,记者第一次见到了车棚管理员老陈。从表面上看,他和普通人没什么不同。其实他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去。1992年,当时还很年轻的老陈由于“隔坏道”染上了毒瘾,直到09年底才解除劳教。回到家,50岁的老陈只能和年迈的父母以及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妹妹挤在一间一室半的房子里,又无经济来源,生活显得窘迫。
其实吕洁早就掌握了老陈的情况,多次和老陈谈心。她发现老陈本质不坏,也愿意工作改善生活。“我的诉求就是解决住房和工作。”老陈也是个直接的人,他向吕洁提出了要求。吕洁一直帮老陈留心,半年不到,她说动了小区物业经理,答应让老陈看管车棚,让街道为老陈“加金”。车棚内还有一间小屋可提供住宿。在三个月的适用期后,老陈被合格留用。
事实证明,吕洁的苦心没有白费,在随后的日子里,老陈不仅工作卖力,还成了小区的治安积极分子。老陈告诉记者,多亏吕洁告诉他“经适房”的新政,让他提早申请,不然自己根本不知道何时才能搬离车棚。9月底,经适房就将交房,老陈说,虽然住的远了,但总算有了像样的窝,感到很高兴。
“袋袋户口”变“公共户口”女民警跑了十几趟
今年春节刚过,吕洁和往常一样来看老陈,她发现车棚里多了一对夫妻。经过了解才知道,老高夫妻两人住在车棚里也是迫于无奈,因为老高的户口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工作、经济来源都成问题。
老高告诉记者,年轻时,他曾因多次盗窃被判刑,出狱后想重新做人,并选择到国外发展。于是在1999年,将自己位于新泾七村的一套住房卖出,并将自己的户口迁出,但多年在国外打拼并无收获后决定回到上海。由于其户口迁出后一直没有落户,老高成了名副其实的“袋袋户口”。这给他租房、找工作、办各类手续带去不少麻烦。
“没有户口,不能办身份证,出去工作不能签合同,吃了不少亏。”老高说,自从得知这一情况以后,吕洁把这件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办。她立刻想到了最新出台的“公共户口”政策,并为老高张罗起来。由于政策刚出来,办理的步骤都还在摸索阶段,吕洁走了不少冤枉路。跑房产交易所,跑老高的亲戚朋友家,来来回回十几趟,终于集齐了所有材料。
一个月前,老高的户口下来了,其他的身份证明也陆陆续续办妥,老高的医保、社保也有了着落,让夫妻俩心中的“石头”终于放下了。
30年“老官司”被女民警感动后改过自新
在新泾五村,还有一个三十年的“老官司”老胡,他也在吕洁的帮助下决心改过。记者在老胡家里看到他时,他和其他普通老人没什么两样。很难想象,这是一个“10进宫”的“老官司”。2011年大年夜,吕洁开着车,把老胡接回家过年,让这个三十年来,没有在家过过一个春节的老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为了不让老胡重操旧业,吕洁帮老胡把家里的房产分割清楚,让老胡能通过出租房屋来收租,从而获得可靠的经济来源。“就冲着吕洁为我做的这两件事情,我也不能在给吕洁惹麻烦。”老胡清楚的知道,吕洁是自己的管段民警,不能在给她惹麻烦。他很真诚地向记者表态,绝不再“犯事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