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的一天凌晨,市民张先生行至陕西北路342弄附近拎包被抢。接警2分钟,巡逻民警就赶到现场。南京西路派出所指挥室内的图像监控屏不停翻动,值守人员迅速采集到作案嫌疑人的体貌特征,监控探头则密切注视着附近路口的一举一动。根据监控提供的线索,民警迅速在辖区内展开搜捕,仅过了18分钟,犯罪嫌疑人祝某就被抓获归案。
科技、信息加合作,就是战斗力。搭建多警种的信息研判平台,丰富侦查破案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手段--近年来,上海公安机关不断提高科技信息协助、多警种合作的信息战、合成战水平,全面提升打防控一体化能力,编织起一张守护城市平安的"天网"。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市命案、两抢案件立案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的同时,上海2012年命案破案率再创新高,达97.7%,入室盗窃案件破案率同比上升逾两成。"一升一降"中,公众安全感水涨船高。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公共服务蓝皮书》披露,上海市民安全感位居全国第二。
痕迹对比,31年悬案今朝水落石出
数十年光阴流转,无数次斗智斗勇,"803"早已从一个门牌号成为一段传奇。不过对于身经百战的"803"们而言,他们更惦记的是那些未曾破获的案件。
1981年,上海、浙江、江西接连发生的"连环电击杀人案"震惊全国,尽管侦查人员在案发现场提取到几枚痕迹,但当年技术条件有限,要查一个假名字、假身份的嫌疑人,形同大海捞针。
2012年4月,上海刑侦总队刑事科学技术管理中心一名工程师在全国联网信息库中发现一枚"特别眼熟"的痕迹,登录上海公安资源信息系统,找到当年从电击案现场提取的痕迹扫描件作比对,特征完全吻合。顺藤摸瓜,警方迅速抓获犯罪嫌疑人。悬案31年,一朝水落石出。
科技、信息手段的助力,让上海公安破案如虎添翼。一组数据为证--目前上海生物痕迹数据库已累计建库520余万人份,生物物证数据库累计存档80万余人份。2012年以来,两大数据库协助破案逾4000起。近年建起的苏浙皖沪区域警务合作平台,已累计发布信息1.8万余条,总访问量达97.7万人次。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约60%至70%的命案破案率,已属全国领先。如今的"803"们自信满满:"过去无法查破的积案,如今90%都能破获。"
信息整合,提升团伙作案破案率
甲某住在某路某号,乙某车牌号码是多少……刑警破案,单靠一两条简单的信息作用有限。但如果多条信息能在交汇中擦出火花,效果就大不一样。2011年,上海公安部门着手打造信息分析研判平台,经侦、刑侦、网安等多部门合署办公,各部门掌握的模糊痕迹、零星信息汇集于平台,碰撞出一条条精准线索。
去年4月,浦东地区发生入室盗窃案。信息研判平台数据显示,这段时间内,此类案件全市共发生21起。经过分析,这些案件的共同特点浮出水面:犯罪嫌疑人都喜欢在中高档住宅的2至4楼作案,通常以攀爬阳台的方式入室,只偷取现金和黄金饰品。通过平台调取这21起案件案发周边的监控录像资料,侦查员甄别出3张多次出现在案发地附近的“熟面孔”。警方判断,这是一个流窜作案的团伙。依托信息平台提供的各类信息及对银行卡等被盗物品的查控,犯罪嫌疑人的身份特征很快明朗。4月下旬,警方在多个地区同时“收网”,一举端掉该盗窃团伙,25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被抓获。
过去破案,各部门常常单打独斗,而如今依托信息分析研判平台,各警种密切协作、多渠道信息高度整合,大幅提升了团伙作案的破案率。据统计,平台运作至今,已成功破获系列性侵财案件1.5万余起,摧毁侵财犯罪团伙1200余个,抓获犯罪嫌疑人6000余名。
人机互动,警察越来越能管事儿
2012年12月6日,虹口嘉兴路派出所综合指挥室的值守人员在视频监控中发现,临平路上有2名男子长时间逗留。不久,两人掏出工具准备撬路边车辆的后视镜镜片。见状,值守人员一边利用监控进行视频跟踪,一边立即通知民警追捕,嫌疑人很快归案。依托完善的街面监控设施,上海警方已构建起“视频巡逻”和“实兵巡逻”的“人机互动”、虚实互补的立体式巡逻防控网络,不断提升打击“精度”,增强街面防范效能。
在维护一方平安的同时,街头巡逻所管事项也在不断丰富。路边“黑广告”、拍车门兜售物品等市民反映的疑难杂症,都列入了“应管”范围。去年6月,普陀曹杨新村派出所综合指挥室通过监控发现有一伙人,每天清晨都在梅岭路、杨柳青路口摆摊,影响了交通和市容。值守人员及时将此情况通报相关部门。6月12日清晨,在综合指挥室的调度下,街道、派出所、交警、城管、工商、食监等部门联合执法,乱设摊现象从此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