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行区后退40米 通行效率高三倍
在不改造道路、不增加警力、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如何让一个每晚严重拥堵近2小时的路口变畅?上海交警部门找到了答案。近日,交警总队公布名为“综合待行区”的新举措,这项由闸北交警支队发明的交管措施在天目路、乌镇路试点半年,效果惊人:晚高峰时段道路通行效率提高300%!该路口每天晚高峰结束最多可提前一个小时。
发明者闸北交警支队支队长王登海说,从拥堵到畅通只有一个改变,就是让停车线后退40米,而这一新招居然是他在目睹了一场交通事故后想到的。
【现场目击】
著名堵点如今畅行如泄洪
天目路、乌镇路路口非常特殊,西接交通枢纽南北高架天目路转盘,东连主干道海宁路,南北与乌镇路相交,有左转、直行、调头三组车道,每天早晚高峰车流在此汇聚,曾是本市著名的堵点之一。
昨天傍晚记者来到该路口,傍晚5:30,晚高峰已至,西向东方向车流量明显增加,此时路口交警的岗位发生变化。以往交警只是在路口中央管理,而这时却出现在高架下匝道口与路口间的路段上,在离路口还有40米的位置拦停车流。路口西侧天目路上瞬间出现40米长,4车道宽的空旷“广场地带”。
此时路口调头灯即将亮起,民警在拦停其他三路车流的前提下,指挥停在调头车道的车辆进入“广场”,瞬间调头车道就被清空,全部驶入“广场”上4根车道。待调头绿地一亮,场面如同开闸泄洪,“广场”内十多辆车全部开始调头,几秒钟内就一辆不剩。接着直行信号灯即将转绿,民警拦停调头与左转车流,让直行车辆进入 “广场”,4根车道此时全部变成直行。绿灯一亮,同样的情况再次出现,车流全部被消化,没有一辆积压。
在半个小时内,这样的场景周而复始,“广场”犹如巨大的“喷嘴”,在民警的指挥下转换“喷射”方向,让车流快速通过路口,而且3个走向的车辆行云流水般快速通过路口且互不干扰,因为“广场”内的车辆必定是往同一个方向行驶,根本不存在路口变道。
晚高峰提前一小时结束
傍晚6点整,路口排队的车辆已寥寥无几,闸北交警支队支队长王登海看了看手表说:“好了,晚高峰提前半小时结束,下班车流都被消化完了。 ”他说,只要不让车流积聚起来,“排山倒海”而来的晚高峰可以被化解。天目路、乌镇路路口原来最晚要堵到夜间7点晚高峰,现在6点就结束了。
这一交通管理方式正是王登海首创,并在闸北交警支队率先试点,他称之为“综合待行区”。
王登海称,以这一路口调头车道为例,原来只有一根调头车道,每个绿灯周期最多放行十多辆车,现在等于有了4条调头车道,通行效率提高300%,如此计算,4条车道最多可以起到11条车道的作用,如果要建11条车道不知要花多少钱拆多少房子,现在只需把停车线后移数十米就起到同样作用。
“有一个更形象的比喻,以前上海用小水管,供水量小,后来改大水管,供水量上去了,但不换出水量大的龙头也是白搭,交通管理原理也是如此。 ”王登海说,道路即是“水管”,路口就是“龙头”,治堵一味扩宽修路不是办法,只有把“龙头”换了,才能让“水流”畅通。但王登海强调,放多少“水”也要看“水斗”大小,不是越多越好,否则也会“水漫金山”。
【发明幕后】
创意源自一起碰擦事故
这一创意的原理看似非常简单,但“综合待行区”的诞生却并非一朝一夕,王登海用了整整22年。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现在全国普及的机动车左转待行区,就是王登海在1988年首创的。
3年前的一个傍晚,王登海站在办公室俯瞰楼下的天目路、乌镇路路口,楼下车流一直从路口堵到共和新路和南北高架,整个天目路转盘因此瘫痪。一位驾驶员曾对他说:“实在太堵了,有一次堵了45分钟,尿都快憋不住了。”王登海深有体会。“上班时我是交通管理者,下班后我就是普通市民,也会被堵在路上。 ”王登海不止一次下班后被堵在这一路口,他看着民警拼命疏导,但却效果甚微,有好几次他把车停在路边,亲自到路口疏导,他意识到传统的交通管理模式在日渐复杂的交通情况面前,力不从心。
“那时突然发生了一起事故,很普通的碰擦事故,但我却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 ”王登海说,那天天目路高架下行的两辆车相擦,把两条直行车道给堵了,路口到事故发生地形成了巨大的“广场空间”。王登海看着这个“广场”发愣,左转和调头车道的通行能力反而因为这起事故大大增加。“只看见车一辆接一辆高速通过路口,我觉得很神奇。 ”
从此,那个“广场”一直在王登海脑海中挥之不去。 “因为没有直行车辆的干扰,司机进入开阔地区自然提高车速,因为事故车辆阻挡,司机可以不受道路标线的限制自由变道。那个‘广场’为什么不能用来蓄车?民警何不控制待行区的走向? ”
经过反复论证和专家的评估,“综合待行区”试点在去年年底悄悄开始,在半年内该路口没有发生一起因为“综合待行区”引起的交通事故。
【效果分析】
若推广市区交通将全面受益
在“综合待行区”推行后,受益的不仅仅是天目路、乌镇路一个路口,路口畅通了,天目路转盘以及附近的好几个路口的交通情况都有所好转,一个堵点的消除对交通带来的益处是大范围的。 “不仅地面道路受益,高架道路上的拥堵也得到缓解。 ”王登海说。
在其他路口,“综合待行区”是否有复制的可能?王登海表示,完全可能。一些大路口,足够宽也足够长,这样的路口会堵是因为路口通行能力有限,“综合待行区”为管理这样的路口提供了一个充分合理利用道路资源的解决方案。
从试点效果来看,待行区越宽越长,蓄车量越大,路口通行能力也越强;从经济成本上来看,唯一投入就是调整停车线位置,这和产生的效益相比微不足道;从管理方式来看,既可以民警手动管理,也可以通过安装信号灯实现自动化管理;从灵活性来看,可以根据早晚高峰时段灵活设置,“开关”都掌握在民警手中。
那么驾驶员是否能够理解接受这一措施?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有一些驾驶员搞不清状况,但大多数经常从这里通过的驾驶员已经很熟悉这一新举措,甚至没等民警指挥,就直接停了下来。一位司机说,他已经很了解这个待行区了,的确快,第一次他还有点犹豫,但看到别人进入待行区,他也依葫芦画瓢跟着,没有民警和他解释,也就无师自通了。
“一些不熟悉的驾驶员进入待行区看到路口导向会犯迷糊,但根据交通法规,有民警在场,导向标志和信号灯就退到次要地位,一切服从民警的指挥。 ”王登海说,交警部门还将进一步完善这一系统,让驾驶员尽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