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一个电话号码,一个没有枪声的战场

刑事侦查总队九支队探长范华

时间:2018-09-18 字体:

    “你好,我是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的民警,范华。”这句自我介绍,从2016年本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下简称“中心”)正式启动以来,范华已经说了不下万遍。听到这句话的,可能是接到诈骗电话的潜在被害人、各分局的民警,或者是电视机前的你我。 
    2005年参加公安工作的范华当过派出所民警、做过便衣警察,也参加过重案队。2016年3月,他正式开始了与电信网络诈骗者斗智斗勇的生涯。接处警、沟通劝阻、防范宣传,只要与劝阻电信网络诈骗有关,范华几乎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在线”。 
    258万元差点打水漂 
    在刑侦总队,范华的名字总是与“劝阻”两个字联系在一起。“打击犯罪是公安主业,但打击永远是滞后的。”范华说,“电信诈骗案件一旦发生,侦查特别是追赃难度大,事后封堵侦查,不如事前预警拦截、事中发现劝阻。” 
    就在今年6月底,范华和同事们成功阻止了一起诈骗事件。当时范华和中心民警发现,一位60多岁的黄阿姨和一个可疑电话长时间保持联系,极有可能被骗。“每一次劝阻都是和骗子比时间。”范华告诉记者。 
    情况紧急,范华他们试图通过防骗劝阻专号“962110”与黄阿姨联系,可是黄阿姨的电话始终占线。这是骗子的惯用伎俩,范华他们见招拆招,马上与分局民警联系,请他们上门寻找阿姨。可是,黄阿姨不在家,难道她已经去银行了?会去哪家银行呢?时间紧迫,范华马上进行研判,黄阿姨会去的是某家建设银行。 
    民警根据线索,一边联系银行请他们注意相关情况,一边火速赶去。同时中心民警不停拨打黄阿姨电话,好不容易打通黄阿姨的电话,她却不信警察的话。直到几分钟后,民警赶到银行,当面向黄阿姨说明情况,她才拍着胸脯大呼:“还好你们来了。” 
    就差那么几分钟,黄阿姨的258万元存款就要打水漂了。 
    范华告诉记者,这种情况他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有时潜在被害人甚至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 
    范华记得去年,也是在这么炎热的天气,他去一位潜在被害人的单位劝阻。这位当医生的潜在被害人却完全不买账,还扬言要打电话投诉范华。范华平心静气地劝说对方,将骗子常用的话术、剧本等一一剖析给对方听。然而半小时后,对方依旧将信将疑。“不能放弃,继续劝。”范华只有这个念头。 
    态度不能强硬,不能让对方反感,还得想方设法、有理有据地让潜在被害人相信自己……劝阻工作有时就是那么“吃力不讨好”。好在,在范华坚定的劝说下,潜在被害人的态度终于有所动摇。 
    没有枪声的“战争” 
    “被骗和年龄、学历、智商没有太大关系,行骗者是抓住了被害人的心理弱点,进行诈骗。”范华分析,“他们通过‘剧本’,让被害人的心理防御能力不断减弱,还通过持续的电话通联让被害人与外界隔离,信息闭塞、密闭恐惧心态加重,最后只能相信电话里的‘警察’。”采访中范华的语速不快,一直用严谨的词汇有逻辑地讲述着。 
    大多数被害人接到的诈骗电话背后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整个分工明确、高度职业化的团队。范华曾在中心接到过骗子打来的电话。对方操着浓重的口音,且来电号码异常,范华判断他很可能是诈骗者。 
    因为“诉求”得不到满足,对方不断电话骚扰、辱骂挑衅范华。范华一句话就让对方安静下来:“你躲在异地他乡的小黑屋,没日没夜地打诈骗电话,好像是赚钱了,但你考虑过没有,你以后怎么跟你的孩子说,说爸爸以前是诈骗的吗?你的父母生老病死你能陪在身边吗?” 
    对方突然不吵了,他和范华聊了起来,把自己走上诈骗之路的过程都告诉了范华。范华记得对方的声音听上去像40多岁,但其实他只有22岁。“为了唬住人,他们连说话节奏、声音都受过特别训练。劝阻,某种意义上就是用一个人的力量与一整个团队较量。”范华感慨。 
    2016年开始,范华到党政机关、学校上门送教百余次,接待交流学习70多次。小本子记满工作、每天100多通电话、一天开一百多公里车、经常想的问题就是怎么证明自己是警察、觉得“脑子不够用”、回到家就不想说话……范华坦白地说,干这份工作压力很大,不光要自学很多金融、网络类专业知识,还得针对骗子不断翻新的作案手法,研判新的作案形势和新的话术,不断总结新的劝阻方案。但他也承认,每当成功阻拦一位潜在被害人,他心中会有满满的成就感。 
    原本是“理工男”的范华觉得,自从选择了警察这个身份,他的人生轨迹就已经完全不同。而如今他更是投身在反诈骗这场没有枪声的战争中,只要诈骗不绝,战争就不息。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 分享到新浪微博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