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一对好搭档谱写社区和谐曲

普陀区紫藤苑居委党支部书记与社区民警携手治理小区

时间:2011-04-06 字体:

    “为保证社区幼儿园小朋友进出安全,下一步,我和居委会准备将每天上午8:00—8:30和下午4:00—4:30定为小区高峰时段,禁止拉客三轮车进小区。”普陀区紫藤苑小区日前颁布社区新规,社区民警徐志刚在微博上“公示”征求青年居民意见,居委会书记杨兆顺则挨家和那些乘三轮车晨练、买菜的老年居民解释原因,发支香烟、叫声“大姐”,争取他们的支持——新规实施第一天,两人守在小区门口观察,大家果然都自觉遵守。 
    紫藤苑社区有这样一对“喊得应、靠得住”的好搭档——擅做居民工作的杨兆顺和熟悉信息化管理的徐志刚,两人联手让这个原先城郊结合部的治安盲区,变为发案率仅为个位数的市级文明小区,先后荣膺110项荣誉。 
    “土”“洋”嫁接:化解社区棘手事 
    “这孩子面试了237次,一次都没人要!”今年春节前,居民老周找上就业援助员,哭诉24岁儿子小周的工作问题:小周体重150公斤,连坐的凳子都要度身定做,用人单位一看就“望而生畏”。当晚,杨兆顺立即打了10多通电话,找遍熟悉的单位,一报体重,都被拒绝。一夜无眠,杨兆顺忽然想到,“大块头”既然人见人怕,做保安倒有一定的震慑力。他立即与徐志刚商量,让小周在社区当保安。两人一起找物业公司做工作,终于为“大块头”争取到了在小区值夜班的机会。春节后,“大块头”穿着徐志刚特意帮他定做的大号制服认真上岗了。 
    杨兆顺,土生土长的“两湾一宅”老普陀人,随动迁搬到紫藤苑,从事了20年居委工作。55岁的他,心宽体胖说话直,不说官话、套话,而是把“官方语言”化作老百姓爱听的“草根语言”。尽管急起来要拍桌子大声训人,但居民们还是人前人后亲热地叫他“老阿哥”、“大书记”。 
    徐志刚,曾在部队里从事计算机工作,为电脑工程师。2006年开始担任紫藤苑小区社区民警。进出小区,他总带着手提电脑和数码相机两件宝贝,42岁的他仍被居委会干部看作 “小青年”:“小徐特能干,各种数字都在他脑子和电脑里。” 
    尽管工作风格迥异,但老杨和小徐这对搭档联手解决了一件又一件社区里的棘手事。 
    紫藤苑是老式小区,社区防范措施薄弱,入室盗窃案件一度高发。徐志刚为此奔走,争取到区政府在此试点实施安装电控门。没想到这一利民之举竟招来部分居民反对:不习惯进出多一扇门,不愿意动用维修基金。工程一时陷入僵局。徐志刚请杨兆顺出山,选择几幢居民配合度高的楼组作“样板”,又借助老邻居之间的友善关系相互劝说,不到一年时间小区内114个门洞全部安装电控门。一些老年居民反映不会、不习惯使用电控门,徐志刚和杨兆顺又逐门逐户上门提示、巡查,提高“关门率”,入室盗窃案应声下降。 
    互补优势:创造“社区信息词典” 
    这对“搭档”怎会走到一起? 
    那时,一名租住在小区的外来女性,把10岁的儿子送进社区警务室,自己再也没出现过。徐志刚立即找到弃儿亲戚,一番苦口婆心劝说,对方也只同意收养几天。杨兆顺闻讯,当机立断把孩子带到一户条件较好的居民家暂住,半年后他说服孩子亲戚让孩子常住。 
    这件事的圆满解决,让杨兆顺和徐志刚得到“灵感”:老杨根基深、人头熟,动员社区力量有办法;而小徐办事条理清晰又熟悉信息化管理。优势互补,两人联手推出不少社区管理好办法。 
    “社区信息词典”是两人合作的结晶之一。这本电子词典来自徐志刚的创意,而信息的收集则凝聚杨兆顺的心血。在居委会和社区治安积极分子的帮助下,“词典”收集了紫藤苑众多信息:辖区6000余居民、所有商户、过夜车辆乃至宠物信息井井有条,如今,已升级到“第三代”的词典内容多达30余万字、8000余张照片,信息还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实时更新。 
    “词典”里基础信息扎实,查询方便,大大提高了社区管理效率,也形成了社区问题管理长效机制。 
    一次,88岁的独居老人李阿婆突然晕倒在家,邻居发现后立刻将其送往医院,但联系不上李阿婆的亲属。 (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邻居第一时间想到老杨和小徐,两人查阅“词典”,迅速找到李阿婆女儿的手机号码,通知她赶到医院为母亲办妥入院手续,前前后后不过几分钟时间。打开这本“词典”,社区里的独居老人信息全用蓝色标出,不仅其亲属的联系电话、家庭住址一应俱全,还有老人身体状况、体貌特征及近期走访情况记录。 
    两人还联手推出“稻草人工程”。在居委会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一面墙上挂着不少居民的照片,下面有他们的联系方式和专业特长。杨兆顺和徐志刚把小区里的清洁工、修锁匠、修车匠动员起来,组成一支“稻草人队伍”,轮流在小区巡视,发现隐患及时上报;同时,这些“稻草人”还免费或低价为街坊邻居提供小修小补互助服务,目前已有数百户居民从中受益。 
    警民合作:调处矛盾纠纷 
    最近,“志刚警务工作室”在紫藤苑居委会办公室隔壁“挂牌开张”。小小工作室里,一面是“为民服务墙”,另一面是“信息管理墙”,居民咨询户籍、证件办理等问题能少跑冤枉路,民警和居委会干部还能在这里一起调解矛盾纠纷,现场做笔录。 
    派出所把“触角”伸进居民区,社区居委干部就能第一时间与社区民警沟通社区新动向。尽管工作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双方都迫切需要这样的“深度合作”。对此杨兆顺感触颇深:目前这支居委干部队伍,从当年发发“除四害”药品、解解邻里小吵小闹开始,如今要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人员结构和矛盾纠纷,难免感到力不从心,民警力量的介入,无疑是他们工作的有力支撑。 
    最近,紫藤苑的居民口耳相传居民老谢蜕变的故事。老谢16岁就开始犯罪,30年里因偷窃、赌博、吸毒等“五进宫”。等他刑满释放回到紫藤苑,连父母也不愿接纳。就在老谢四处遭人冷眼的时候,杨兆顺几次上门看望,后来索性住进老谢家,给他洗衣服、做饭,同吃同住一个星期,此后还经常去看望。老谢毒瘾发作,涕泪直流,杨兆顺就使劲按住他,终于“逼”他戒断白魔。徐志刚来到社区后,时常上门为老谢“敲木鱼”,还带领他在社区里进行治安巡逻。双方坚持不懈,老谢终于洗心革面。年初,一户居民家着火,老谢一马当先冲在最前,眉毛也被烧掉了。拿到小区特制的“荣誉证书”,老谢感慨万千:“这辈子拿到的不是拘留证就是释放证,没想到还有拿到荣誉证的一天!” 
    紫藤苑一度是个治安复杂的小区,曾有403人先后受过刑事法律处分。这些特别需要帮助的刑释解教人员,仅靠民警的刚性管理或居委干部的嘘寒问暖,都难以彻底改善他们的状况。居委与社区民警的“深度合作”,不仅使这些人中的相当部分变成了社区治安积极分子,也使得社区面貌日益改善。

(源自《解放日报》)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 分享到新浪微博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