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构建符合国际静安定位的现代化交通管理体系

静安交警支队长任颂扬访谈录

时间:2009-04-10 字体:

    静安交警支队支队长任颂扬

    桌面\静安区重要道路南京西路上车流如织。

    静安区位于市中心黄金地段,道路资源有限,潮汐式交通以及大量的过境车流,制约着“保畅”的中心任务。日前,静安交警支队支队长任颂扬就如何针对中心城区的特点,挖掘道路潜力,缓解市中心道路拥挤和停车压力,构建符合静安国际这一定位的现代化交通管理体系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静安是个城中城,比起“大杨浦”、“大徐汇”,面积小,道路少,但车流量一点也不少,区内有静安寺、南京西路等多个成熟商圈,商务楼林立,轨道交通换乘点人流量也很大,可以想象道路交通需要承受的压力很大。
    静安区地处中心城区,现有道路70条,总长度69.7公里,有267个路段、170个路口。辖区道路现有机动车专用道8条、机动车单行道29条、非机动车专用道1条。我区现有公交起终点线路26条,过境线路45条,夜宵线9条,共计为80条,公交线路总长度约为201公里。地铁2号线东西横贯南部地区。我区现有机动车社会停车库3座,泊位327个;道路停车场35个,泊位848个;另有居住配建停车泊位12908个;非居住配建泊位8714个;合计泊位22797个。另有非机动车道路停车点288处。
    由于区位和历史的原因,我区的道路交通状况呈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地处中心城区,日交通吸引量为120万人次,高于同处市中心的卢湾区,且道路系统所承担的交通量中过境交通比重占29%;二是以商业商务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发达,相对于其他区而言,早高峰来得较晚,而晚高峰时间则较长;三是部分主干道交通流量已经呈饱和状态,且部分道路如华山路、万航渡路等交通流量呈明显的潮汐式变化;四是中心城区的机动车停车场(库)资源紧缺,道路停放非机动车的条件窘迫,车辆停车难矛盾突出。
    目前,静安区在道路交通管理上主要存在着三大难点:一是局部地区行车难;二是大部地区停车难;三是交通顽症治理难。
    (一)局部地区行车难。1、道路供需矛盾突出,人均占有道路面积为3.35平方米,远低于国际6平方米的下限;2、高等级道路与低等级道路分布不合理,衔接不顺畅,路网结构先天不足;3、各类交通违法行为还普遍存在,人为干扰正常交通秩序;4、公交线路布局不尽合理,过于集中在延安路、成都路等主干道上,北部站点比南部站点稀疏;5、本区非机动车出行占23%以上,但缺乏分流通道,致使部分主要道路机非混行,降低通行效率;6、车辆违反停放影响通行;7、交通枢纽来往人流激增,目前初步形成的静安寺、石门路、曹家渡地区三个公交枢纽全日客流集散量分别为17万 、10万、8万人;8、“高架优先”采取关闭匝道的措施对地面交通的影响。
    (二)大部地区停车难。无论是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都存在停车难的问题:1、旧区居住区和公建项目停车泊位配建标准低,有的车库被挪作他用;2、商业效应带来的繁华地区停车需求激增;3、私家车保有量增长迅猛,且利用率高;4、路内停车点少且分布不合理,并将逐年压缩;5、个别路外停车库市场化经营水平低,车库利用率低,未很好地分担停车压力;6、路外停车单位时间收费高于路内,部分车主不愿入库停放;7、停车诱导系统不全,覆盖有限。8、我区符合非机动车停放后有1.8米宽度的人行道只占44%,非机动车停放点设置不足,供求之比约为0.23:1。
    (三)交通顽症治理难。1、“二乱”、“警在法在”现象依然存在,牵涉大量警力;2、“四车”整治量大、难度高,且与使用人生计直接相关,如人力三轮车、残疾车等;3、车辆违法停放、乱进乱出较为普遍,管理难度大;4、一些机动车驾驶员遵纪守法意识差且好钻法律法规的空子;5、部分市民、外来人员交通陋习难改,违法行为多发;6、日常交通管理任务繁重,突击整治与日常管理失衡,长效常态机制的建设完善存在难度。
    去年万航渡路拓宽改建完成,北京西路至新闸路这一段静安寺周边地区最大的“堵点”得以疏导,接下来,静安区还将拓宽常德路缓解城市南北道路的交通,并在世博会前建成、投入试运行静安寺交通枢纽。
    常德路跨静安、普陀两区,北起宜昌路,南至延安中路,位于普陀的路段已大部分完成拓宽。今年,静安区将首先完成常德路北起武定路,南至延安中路的拓宽工程,总长度约1公里,规划等级为城市次干路。目前,常德路(武定路—延安中路)最窄的路段仅15米左右,为两车道,计划通过拓宽工程,使部分路段拓宽一倍左右(近32米),争取大部分路段拓宽至四车道。工程计划今年年底完成,届时将缓解城市南北道路的交通。
    静安寺交通枢纽中心占地约2万平方米。工程将于今年下半年起在常德路愚园路交叉处西北角开始建设。2010年3月前,枢纽将建成并投入试运行,世博会期间正式投入使用。交通枢纽中心将为未来静安寺地区提供交通换乘、停车、分散人流与车流、商业配套等功能。静安寺地区交通拥堵、“停车难、换乘难”的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该枢纽规划容纳3条公交线的首末站。根据规划方案,目前分散在静安寺附近道路上的21路、37路、40路3条公交线路的终点站,将汇集在一起,并通过地下与轨道交通静安寺站相通。车辆从常德路、赵家桥路附近的东北角进站,再从愚园路、胶州路附近的西南角出站。在这3条公交线路的终点站上,计划各自预留了4辆公交车车位,其中一个发车位、一个下客位、两个等待车位。该公交枢纽的车站安全岛除供乘客候车外,还设出入口,设想与轨道交通静安寺区间站相通,避免地面上车辆和行人发生“对冲”的危险。
    除了公交首末站站位外,该枢纽内还将设置社会非机动车停车场库、出租车扬招站,提供社会非机动车泊位约2200个。
    此外,交通枢纽规划中,还设想地下将能连接久光百货、地铁2号线及建设规划中的7号线等。完工后,地面与地下将连成一体,并为周边提供一定的商业、商务配套设施。
    中心城区停车是个老大难问题,已有的停车泊位和停车需求缺口严重,有车没处停,随之而来的乱停车顽症也成为交警部门日常管理中的一个难点,静安区下一个5年计划中,建成规模、布局合理,与道路容量相匹配的停车系统成为一个重要内容。
    交警部门通过调研,主动掌握机动车停车规律,积极协调有关单位,整合现有社会和单位停车场(库)资源,充分挖潜,实施错时、错位停车,面向社会开放,满足不断增长的车辆停放需求。根据实际需求和道路承受程度,对本区道路停车场进行调整,对有路外停车条件的区域坚决不给路内停车“出路”,而针对一些旧居民住宅小区因历史原因无停车泊位的将争取安排夜间停车,同时纳入本区机动车管理平台,统一合理收费,切实解决居民停车难问题。
    在本区停车场(库)道路诱导系统取得实效的基础上,扩大停车诱导覆盖范围,准确提供本区停车资源信息,引导机动车就近有序停放,平衡停车资源,充分发挥现有停车库的功效。2008年底,静安区停车诱导系统(二期)建成并投入试运营。数据采集采用地感线圈和PC采集两种模式,在空余泊位数字的显示上也更加科学和人性化。停车诱导系统(二期)主要覆盖静安寺、曹家渡、南京西路石门路等大型宾馆、医院等公共设施比较集中区域的28个停车场(库),覆盖停车泊位3000余个。停车诱导系统二期共建设一级显示屏3块、二级显示屏15块、三级显示屏28块和2块静态屏。
    从设施上提供方便后,交警部门还将对违法停放加大执法管理力度,对重点路段,特别是重要商业圈周边的违法停车行为持续不断进行整治,压缩违法停车的空间;支队的执法小分队继续进行不间断、叠加式的执法整治,始终保持整治力度;清障车继续保持日常对“违停”机动车的牵引力度,同时增加巡逻频率主动发现违法停车及时清障牵引,确保主干道消除“违停”机动车;建议停车资源较为充裕的商业、商务楼宇降低收费“门槛”鼓励短时停车;多管齐下坚决消除“一边停车场(库)泊位空余,一边违法停车占满道路”的现象。对驾驶员留在车内的违法停车等打“擦边球”现象积极调研,寻求突破,尝试采用设置告知牌、发放告知单、口头告知以及录音笔取证等办法,坚决纠处。
    此外,随着出行结构的变化,非机动车和行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在建设规划的同时,充分考虑非机动车的停车需求留足停车用地,调整停放点以匹配不断变化的停车需求,以及为行人努力营造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如取缔人行道上乱设摊、跨门营业、堆物等违章占用人行道行为,调整完善行人交通隔离设施,视情增设人行横道等等,净化人行道市容环境,确保人行道为行人所用。
    提起现在本市交警部门都在进行的“创建标准标范岗”活动,静安有着特别的地位,静安交警陈栋一度成为沪上媒体“标准交警”的代名词。如何让陈栋这个典型更好地发扬广大,让更多的交警朝着标准这个方向去发展,也是静安交警目前正在积极从事的工作。
    静安交警支队全面贯彻落实“全市交警系统‘推广陈栋作业法,创建示范标准岗,深入推进严格规范执法’”活动精神,在全支队范围内开展起了“学陈栋、迎世博、促规范、树品牌”竞赛活动,不断掀起学陈栋的高潮。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结合4月1日起新颁法律文书的使用,静安支队以“推广陈栋作业法、创建示范标准岗”活动为载体,从规范民警的执法用语抓起,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陈栋同志在每次执法时,都会向违法当事人细致询问,其中有两句必不可少,即在执法前先问:您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有何解释?在执法完毕后再问:您对本次的执法行为是否认可?短短的两句话,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更拉近了执法双方的距离,确保了每次执法过程的圆满、顺利。为更好地学习陈栋规范、理性、文明的执法方式,不断丰富“陈栋工作法”的内涵,支队迅速行动,组织民警学习、培训,并从3月31日起,要求十个示范标准岗民警在执法时,除了使用总队规定的执法警务用语外,在执法前必须向对方询问:您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有何解释?在执法完毕后必须再问:您对本次的执法行为是否认可?此外,支队将在示范标准岗试行该方法的基础上,从实际使用情况出发,逐步将此规范向全体民警推广。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 分享到新浪微博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