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33家商业银行在沪设有分支机构,进驻上海的外资银行数量超过了20家,在上海设有信用卡中心的更多。为了比拼业绩、完成指标,银行大幅度提升发卡量,涉及银行卡的金融诈骗案件随之高发。2010年至今,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一支队副支队长喻檬参与破获100余起涉信用卡、证券、保险等案件,涉案金额高达4亿元。去年,喻檬获评上海市第四届“平安英雄”称号。
这位金融安全的守护者如今正面临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借助网络虚拟平台、第三方交易平台作案。他们学会了‘隐身’。侦破遇到了挑战,办案思维必须‘升级’——看似枯燥的上万条交易数据之中,很可能潜藏破案的关键线索。”
今后,犯罪分子可能弃用“现场转账”
喻檬仍对2011年度“上海经侦精品第一案”印象深刻:
犯罪嫌疑人精心谋划了7个月,利用私刻公章伪造银行凭证,骗过银行职员,从某大医院的账户划走近2000万元。当时,民警调阅案发银行的监控录像,锁定了前来划款的女子。民警找到这名女子,获悉一名“赵经理”指使女子代为划款——当天,在医院门口,他分三次将伪造单据交给女子。民警调阅医院附近的监控录像,发现了“赵经理”,他很警觉,戴着一顶深灰色鸭舌帽。民警查出“赵经理”的身份,获悉他藏身武汉。喻檬带队赴鄂,守候55小时,在城郊结合部的一个小区外抓到了“赵经理”。
调取取钱地点监控、从监控中锁定嫌疑人、顺藤摸瓜实施抓捕——这是部分金融诈骗案件的破案手段之一。喻檬说:“现在,犯罪嫌疑人通过窃取被害人信息伪造信用卡。他在网购站点上开一家商铺,虚拟一件商品、标上高价,再用伪造的信用卡刷卡‘购物’——不用去银行,就能完成资金转移甚至支取。”
新金融工具带来新风险
随着网络交易、第三方交易平台等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罪犯不用再耗费几个月时间策划,无需拥有超高的智商,只要按照一套流程操作即可。喻檬介绍了几种新型作案方式:
有些犯罪分子根据被害人的信息制作“克隆卡”。他们购买商用的“拉卡拉”机器,实时查询这些银行卡的余额。一旦发现几万元、几十万元的巨资打进卡内,就去取现。这样,他们不用频繁到ATM机上去查询余额,避免了“抛头露面”带来的风险。喻檬说:“使用这种机器很简单,就像点击几下鼠标那么轻松。”
还有一种犯罪手法,连制作“克隆卡”的步骤都省了。犯罪分子窃取被害人信息后,凭借这些信息,将被害人的借记卡、储蓄卡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绑定。在一起案件中,犯罪分子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操纵被害人卡内资金。他打出“代缴水费、电费”的名义,以低于标准价格的标价吸引网民付钱购买代缴服务,再用被害人卡内资金缴费。
捕捉记录,逼犯罪分子“现身”
犯罪分子不断开发“隐身术”,但警方破案力度没有减弱。喻檬告诉记者:“为了‘接招’,我们更强调捕捉资金走向留痕和查询记录,这是经济犯罪侦查的专长之一。”
每年,喻檬和同事们总有几个月时间出差在外,团队中几乎每个人都要携带笔记本电脑——每到一地,首先架设网络。喻檬说:“民警从银行查询一份账单信息,Excel文件长达几十页,不便打印出来看,只能拷到电脑上,盯着屏幕、一格一格地梳理线索。我们通过内部邮件与留在上海的同事分享情报,判断推理的方向。”
去年,喻檬率队破获国内首起“复制伪卡并利用第三方平台作案”的案件。去年1月15日至1月17日,北京某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发放的部分终端设备出现异常,有人对400多张涉及25个省、直辖市的银行卡进行了5000多次余额查询,最终骗走近千万元金额,而持卡人表示自己并未查询。喻檬仔细梳理了6000条余额查询记录和40000条交易数据,发现一条线索:这些卡都曾在毗邻缅甸的云南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ATM机上使用过。他察觉到:这就是银行卡信息泄露的源头。通过一个月悉心经营,警方锁定了在缅甸境内负责窃取银行卡信息的多名犯罪团伙成员。去年7月1日凌晨3时,警方成功缉捕15名犯罪团伙成员,缴获92张克隆银行卡、271张空白伪卡、100余条银行卡信息。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