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起,新修订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将正式实施。与旧版相比,新《条例》85%以上条款都是新的,它们大多针对驾驶员经常碰到的情况,尺度大大从严。这些天,已有许多开车朋友在热议这部“史上最严交规”,既有认同,也有疑惑,当然也有“怨念”的——不少人不理解,这“最严交规”,何必这么严呢!
说严不严,不妨先看看背景。交通是超大城市永恒的难题之一。从去年3月25日至今,上海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已经持续整整一年。一年来的严格执法,已使得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3.8%、14.7%、38.0%。大整治带来大变化,得到全市人民的普遍赞同。但上海交通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无论是规则意识,交通秩序,还是严格执法,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修订交规,完善管理,势在必行。
此前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发布于1997年,最近一次修订也在16年前的2001年。许多内容已不合时宜。比如,违法停车,只要有人在车上,先劝离,再处罚。久而久之,医院、学校等门口、周围马路都停了车,既妨碍交通,执法成本又高。根据新规,只要路段侧石刷上黄线,驾驶员停车就算违法,罚款200元,还要记3分。违停乱象的遏制,无疑将立竿见影。
新版《条例》不仅执法更严,而且内容更细。比如,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包括在红灯等候期间,驾驶员不得有“拨打接听手持电话、浏览电子设备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机动车乘坐人在配有安全带的座位就座时,应当使用安全带”;“不得安排未满十二周岁未成年人乘坐副驾驶座位”等。这些细之又细的地方,正是严而又严的地方;而这些方面的严而又严,看似不近人情,其实恰恰是某种“温馨”。
某种程度上,“新规”里的不少严令,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严禁,正是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负责的体现。以驾车使用手机为例,“低头族”越来越多,平时似乎不以为意。但道路情况瞬息万变,即使偶尔使用手机,也有可能酿成大祸。2014年11月3日,洋山港发生的一起大客车交通事故就是一例,大客车行驶中,驾驶员俯身捡拾掉落的手机,急打方向造成车辆失控侧翻。事故造成客车6人当场死亡,其余43人不同程度受伤。惨剧在前,难道不应该严禁吗?
其他条款也是,有些规定看似对驾驶员苛刻,其实是对驾驶员行车安全的保护;有些规定,则更是基于道路交通行为这个大系统,保障不同参与主体的权利——驾车人有路权,行路人、骑自行车的人,同样有路权。没有谁能享受无限权利而不承担责任,要取得平衡,当然需要一些约束。说到底,新版《条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都是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是让人民群众能够开开心心出门、安安全全回家。这个道理不言自明。
有人调侃,“最严交规”的最大受益者是高清探头和交警,因为他们可以更从容地开罚单了。这话若不是玩笑,则未免意气用事。当然,法规的实施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让交通整治进一步走向深入,还需要配套以更精细、更科学、更人性化也更温馨的管理措施,这里要啃的硬骨头还有不少。
比如新版《条例》第四十三条明确,“外环线以内,停车泊位与停车需求矛盾突出的住宅小区、中小学、幼儿园和医院,如果其周边道路条件允许,可以设置时段性道路停车泊位”。这是一条很典型的“温馨条款”。但只有这一句话,还太笼统,难以掌握。怎样判断路段是否有条件?究竟该怎么划线?谁有发言权、决定权?这些细节都要有相配套的文件来及时作出规定,从而让好事办好。又比如说,整个交通运行环境能否设计得更科学、更贴近实际需求,从而减少人们的“违法冲动”,也值得细细探究。比如信号灯设置,不同的路口车流量、人流量以及司机、行人需求都各不相同,不少地方都还有优化改进空间,这就值得管理者精耕细作。
从交通秩序能看出一座城市的品味和形象,公民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是这座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征。如何着力打造绿色交通、安全交通?新版《条例》倡导了一种好习惯、好风气,必须坚持到底,不断完善。这需要每个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