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站在幕后的“光影侦探”

刑事侦查总队刑技中心高级工程师蔡能斌

时间:2018-09-18 字体:

    摄影家,可以用相机记录优美的图像,留下美好的回忆。 
    蔡能斌是一位警营摄影家,确切地说,蔡能斌是一名影像技术高级工程师。在他的镜头里,往往并不是什么美好的景物。 
    摄影,对他而言,大多数情况下是工作,是研究、是打击犯罪、揭露真相、搜集证据。 
    蔡能斌走上这条“光影侦探”之路,是因为他真心喜欢摄影。 
    淀山湖西岸小镇走出的“刑警” 
    蔡能斌家住商榻,淀山湖西岸的一个小镇。兴许是因为青浦水乡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摄影资源,蔡能斌自幼就喜欢摄影。 
    1985年高考,蔡能斌看到提前录取的中国刑警学院有刑事照相专业,出于对于摄影的爱好,当然也可能潜意识中“制服情结”的影响,他果断决定报考这所远在沈阳的全国刑警最高学府,并在四年学成后回到上海,走进了上海市公安局刑侦处的大门。 
    蔡能斌回忆,上世纪90年代前后,刑事犯罪形势复杂,刑侦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各类刑事技术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在这种形势之下,蔡能斌很快成为了刑事摄影的骨干力量。 
    1989年11月,卢湾区一单位发生失窃案件。被盗人民币、外汇兑换券、美金、金饰品等大量涉案贵重物品价值高大50多万元。“最初,在案发现场的几个关键部位,我们没发现痕迹,最终是在角落里几条用过的白色医用胶布条上发现了片段痕迹。” 
    对于蔡能斌,他的工作就是要把胶布条上残缺痕迹拍下。“这个工作说来容易,却很考验人,角度不同手法不同,拍出来的效果就完全不同。”而现场照片又是法官了解现场的唯一直观途径。 
    初出茅庐的蔡能斌说干就干,他在现场摆开架势,将印有痕迹的胶布条粘合面向上铺开,同事在一旁拿着手电筒打侧光,使得上面痕迹能够尽量展现。拍了照片,又建起现场暗房当场冲印。半个小时后,痕迹专家就拿到了还没有干透的照片。 
    让蔡能斌欣喜的是,这起案件,最终依靠胶布条上的残缺痕迹得以侦破。 
    为拍摄痕迹拆一面墙搬进实验室 
    从警30年,让蔡能斌印象最深刻的,是为了拍摄痕迹直接把一面墙拆了搬进实验室。“那好像也是我从警生涯里唯一一次这么‘大动干戈’。”采访中,蔡能斌这么打趣自己。 
    那是上世纪90年代末,年过七旬的许某被发现在南汇康桥南华二村的家中遇害。现场勘查发该现场卫生间、厨房、小客厅的铝合金窗均被打开,卫生间窗外栏杆被扳断三根,卫生间靠墙的墙壁上发现了片段痕迹。 
    这痕迹是因为案发当晚下雨,犯罪嫌疑人手上沾了雨水后在墙上撑了一下而形成了,对于比对而言这枚留在墙上的痕迹条件太差,现场拍摄条件也太差。蔡能斌依然搭起现场暗房,拍摄后当场冲印。但是,和预先判断的一样,冲印后的照片无法用于比对。蔡能斌想把痕迹连墙皮一起挖下来,又怕墙皮碎裂,造成重要证据灭失。最后决定,把墙体切割下来,搬回队里的光学实验室。 
    “这墙,切割时也要轻手轻脚,不敢猛敲狂砸,所以光切割就花了整整三天。”3天之后,这面墙出现在了实验室里,蔡能斌通过不同方法反复拍摄,终于将痕迹以最大限度的清晰度拍摄成功,将可供比对的照片交到比对工程师手里。 
    像这样的白昼黑夜,蔡能斌经历过无数个轮回。过去30年中,他主持和参与了各类案件的影像技术工作数百起,其中重特大案件一百余起。他致力于现场潜在物证的光学探测技术的研究,共主持和参与十余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包括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公安部应用创新项目、上海市科委科研项目等。2009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2017年获“上海工匠”称号。 
    蔡能斌说,刑警总是守候在黑暗中,是名符其实的幕后英雄。而我以为像他这样的刑事技术人员,则是站在幕后英雄背后的英雄……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 分享到新浪微博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