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翱翔在历史的天空——闸北公安史馆所见

时间:2006-01-24 字体:

  历史是一把尺子,它公正地衡量出前辈的价值;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明白地给后人以启迪。成立于2004年12月的闸北公安史馆系统回顾了闸北公安五十多年来成长发展的艰辛历程。当您踏进闸北公安史馆的那一刻起,您就会在历史的时空里体会激情的岁月,峥嵘的年代,在往事的回放中,感受人民公安所特有的一股英雄豪气。

讲述警察的故事

  走进史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幅铜版画“传承历史,开创未来”。铜版画以闸北分局民警的真实事迹为素材,用十三组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示了闸北公安五十多年来的历史轨迹:四行仓库前,解放军进军闸北,说明了人民警察与人民军队乃一脉相承;建国初期,公安战士镇压反革命,记载了闸北公安为巩固人民政权立下的丰功伟绩;五、六十年代户籍警深入地区,联系群众,象征了闸北公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三年严打,民警们废寝忘食,严惩罪犯,体现了人民警察不畏艰险,英勇善战的工作作风;新世纪,社区民警走门串户,巡逻民警屯兵街面……

  随着视线慢慢收回,错落有致的军管会臂章、委任状、敌特武器、电台、第一套人民警察制服陈列在展厅中。依次摆开的各个展柜见证着闸北公安的风雨历程。史馆由六个部分组成,里面的一帧帧照片、一件件实物都在向世人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口锈迹斑斑的大铜钟最容易吸引人们的目光。它高约15厘米、直径约10厘米,从1956年闸北、北站两分局合并迁入天目西路2号新址后就悬挂于分局大门口,为上、下班报时及遇有紧急情况报警所有。随着时间的流逝,铜钟的作用逐渐被电铃取代。但它却始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依然悬于大门,目睹着分局的人世变迁,直至2003年分局再迁新址。牌号为08-1549的威利斯美式军用吉普车,是分局第一辆警车,也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唯一一辆警车,直到1986年才光荣退休。许多老民警在这辆吉普模型前,都会驻足观望很久,然后又发出几乎相同的感慨“时代不同了,发展快啊,今非昔比啊”。

感受前辈的荣耀

  伴随着共和国成长起来的闸北公安,走过了五十多年的一路艰辛,也撒下了半个多世纪的一路辉煌。上世纪60年代电影《今天我休息》中的主人公“马天民”,一时间几乎成了人民警察的象征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时至今日,他那身着洁白警服、笑眯眯的纯朴憨厚形象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他的名字还不时被人提及。“马天民”的原型正是闸北公安分局户籍警马人俊。史馆内珍藏着马人俊1955年出席第一次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时的邀请函和1956年作为全国一级公安英模参加全国公安英模大会时与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分局兴办史馆就是为了“以史明理、以史育警”,让民警在无形的历史积淀与文化熏陶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用前辈的革命精神教育、鼓舞年轻一带民警坚定献身公安事业,为党为人民建功立业的事业心。一些离退休老同志也对分局此举交口称赞。退休刑警蔡大伟看到史馆中有自己当年的照片激动不已:“我们能有自己分局历史陈列馆真是太好了,那些照片和实物把我们带回到过去的峥嵘岁月,唤起了我们对以前的回忆。”分局还将此项工作列入初任民警岗前教育、入党积极分子党课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化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它能够沟通民警的思想,增加民警对公安机关的价值取向、职业精神的认同感。在优良的公安历史文化氛围作用下,民警不知不觉就产生了职业自豪感和对警察集体的归属感。

赢得百姓的称赞

  公安,在普通百姓眼中是一个神秘的领域。闸北公安分局积极尝试采取史馆开放的新型模式向市民展示现代警察的形象,拉近警民关系,弘扬新时期人民警察的“亲民文化”。开馆当天,史馆就被闸北区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现了社会文化资源、教育资源共享。一年多来,史馆先后接待了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2000多人次,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青少年学生通过参观史馆,知道了人民公安的发展历程,看到了新中国五十多年来的辉煌岁月,耳听目睹了各个时期的经典案例,感受到了国家法律的神圣与庄严;参观者普遍反映公安史馆起到了密切警民关系的纽带作用,让普通市民了解了公安、理解了公安,进而更加支持公安,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民警在接待讲解过程中,着装整洁、态度和蔼、解说细致,仿佛揭下了以往人民警察的神秘面纱,产生了与众不同的亲和力。闸北区政协常委、上海大学安教授为史馆题词“闸北警察是我们的骄傲”,南星社区党小组为史馆留言“闸北公安分局的翔实资料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2005年7月9日,史馆与其他9家被市委政法委列为本市首批十家对青少年开放的政法机关共同举行了隆重的“走进政法”中学生夏令营开营仪式。在分局分会场,民警和中学生举办了“我与警察并肩,共建平安家园”主题班会。活动中,青年民警先带领中学生参观史馆,向革命烈士献花,再请经验丰富的侦察员讲破案擒敌的惊险故事,最后还做了“小小侦探”的智力游戏,欢笑与掌声贯串始终。一堂别开生面的特殊班会课激起了中学生对人民警察的敬仰和崇拜。中学生们纷纷表示“参观了闸北公安史馆让我们认识到了警察叔叔阿姨们的英勇事迹”,“参观之后我决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也当警察”。

  在一个中午,10多位手持闸北公安史馆宣传册的老年聋哑人突然到访,着实给史馆出了一道难题。面对慕名而来的市民,接待民警没有丝毫的敷衍,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照。纸和笔的交流,替代了口头的讲解,白纸黑字间传递着警爱民民拥警的真情。事后,聋哑人朋友们高高翘起的大拇指,是对警察的最高褒奖。(汤卫俊)

2006.1.24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 分享到新浪微博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