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他们展现了共产党员的风采

时间:2005-06-15 字体:

——崇明县公安局党员民警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谱写爱民新曲

  崇明县公安局广大党员民警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以任长霞等公安战线上的英模为榜样,以“亲民爱民的公仆情怀,刚正执法的浩然正气,拼搏争先的革命斗志,勤政廉政的职业操守”等精神风貌对照自己,要求自己,立足本职,恪守为民之责,深怀爱民之心,在全力维护海岛社会治安的同时,积极主动为海岛人民排忧解难,用“争创人民满意”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崇明公安机关共产党员永葆先进本色的风采,写下了海岛卫士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新篇章——

平常时刻看得出

  2005年3月1日上午9时30许,天空还未放晴,雾气仍笼罩着江面,轮渡停航。码头上人潮涌动,候渡的车辆、旅客越聚越多,旅客和驾驶员们的脸上都露出焦虑的神色。南门水上派出所民警们在所党支部书记、指导员杨建超的带领下,在现场值班巡逻,维持秩序。

  当杨建超指导员巡逻至候船室门口前的广场处,发现嘈杂的人群中夹停着一辆自行车,车篮里赫然一只公文包。“这是谁的公文包,怎么无人看管呢?”此情况当即引起了杨指导员的高度重视,“一定是哪位冒失的旅客为了急于去购船票而把包遗忘在自行车上的。”强烈的责任心和职业习惯使杨指导员急忙奔过去,及时将这只公文包看管保护起来。但经过等待仍未见有人前来认领,杨指导员打开公文包查看,发现包内有现金8600元以及身份证等有效证件,杨指导员急人所急迅速通过码头广播及时寻找那位粗心的失主。

  原来此包的主人是一位姓沈的旅客,他因购买船票心切,忘了拿放在车篮里的公文包,就急着去候船室排队了。当听到广播提醒后,他才如梦初醒,马上前来认领。当他取到自己的公文包后,愧疚的心情和感激的泪花交织在一起,他感慨动情地说:“多亏有了你们这样认真负责的好警察,要不然这包落到别人手里就难说了”。

  无独有偶,家住跃进农场的失主蒋某同样从自己的巨款失而复得的悲喜经历中,也实实在在感受了一次人民警察拾金不昧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那是3月16日下午5时许,县公安局法制科共产党员、女民警叶娟去幼儿园接孩子,当她途经人民路崇明药店附近时,发现路边有一个黑色公文包,她捡起来打开一看,发现里面有17900余元钱。这是数目不少的一笔钱款啊﹗叶娟立即想到:此刻丢失巨款的人该多么的着急,必须让这只装有大笔钱款的公文包尽快回到主人的身边。于是她顾不得去接孩子了,马上回到单位,把装有巨款的公文包交给政治处周旦忠主任。

  根据包内名片持有人和手机帐单上机主的姓名,周主任初步判断失主应是跃进农场的蒋某。但不巧的是,一时无法通知到这位失主,因为蒋某的手机关机了。“要想办法尽早联系上失主。”周主任马上通知跃进派出所的社区民警去了解核实失主的情况。通过一系列的努力,终于联系到了失主蒋某。原来蒋某驾车到县城购物办事,后在城内人民路商店购完物品上了车,当他关车门驾车时的一刹那,装有巨款的那只包不小心从门缝间掉落在地上,可本人却浑然不觉。直到他回家准备拿包时才发现包不见了,正当他心急如焚要向派出所报失时,辖区民警已找上门来了,通知他到县局政治处领取他的失物。

关键时刻站得出

  “人民公安为人民”,在县公安局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党员民警们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身体力行,尽力为群众多办实事。当人民群众盼望求助时,党员民警更是作出表率,都义不容辞奋力伸出援助之手。

  2月13日(大年初五)晚21时许,五效派出所接县局“110”:暂住窑厂的外来人员张某的两个孩子于当天下午4时左右走失。正在值班的党员民警袁辉立即用电话联系到了张某本人,询问孩子走失的具体情况及两个孩子的体貌特征,并将有关情况迅速告知了周边的堡镇、向化、合兴等派出所,请求协助。随即,他和民警陈华一起驾车前往窑厂,找到焦急万分的张某及其家属后,驾车帮助他们一起搜寻两个孩子的下落。尽管大家在整个五效地区内反复寻找,却还是没有发现两个走失的孩子身影。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家人越来越焦急,情绪也越来越激动。

  由于连续工作加上来回的寻找,两位民警已很疲倦,但此时正是找寻孩子的关键时刻,“我们绝不能放弃寻找的努力”。陈华是一名积极上进的青年民警,他和党员袁辉一样,毫无怨言,并且互相鼓励着。“请相信我们民警,一定会帮你们把走失的孩子找回来﹗”他们俩一边安慰孩子的家人,一边通过其它多种途径继续寻找。袁辉等人从一个经常与走失孩子一起玩耍的安徽小男孩口中,掌握了那两个孩子平时??警不顾疲劳,马上赶往灯管厂。

  经过仔细地搜寻后还是一无所获,会不会在周围其它工厂内玩呢?带着这个疑问,袁辉等又马不停蹄地搜寻了窑厂毗邻的玩具厂、棉纺厂、塑胶厂等几个厂家,并细致询问了各厂的值班人员。窑厂东围墙上一个脸盆大小的墙洞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在墙脚边的地上发现孩子的足迹,“他们很可能就在里边﹗”大家喜出望外,一阵呼喊,两个小孩从墙里面爬了出来。“孩子终于找到啦!”看到两个走失的孩子平安回到了家中,张某一家人喜极而泣,而此时两个民警已被雨水浑身淋湿。张某含着激动的热泪拉着两位民警的手,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孩子一走失,我们家里人都着急担忧啊,但得到你们的帮助后,我心里就感到踏实,因为感到找回孩子有了希望!”

  是的,群众的赞扬是发自内心的,当群众有忧难之事需要帮助的关键时刻,我们的公安干警,尤其是党员民警总是奉献出真诚的关爱。

  这又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个是他,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人民警察;另一个是他,一名普通的在校中专学生、贫困家庭的孩子。一次偶然机会,造就了他俩之间结对帮困的佳话。

  六年前,时任庙镇派出所副所长的仇国东在一次为崇西中学上校外治安辅导课时,得知该校有一名叫顾炜的初二学生家境非常贫苦,其母因病早逝,在其母亲生病期间家里花光了所有积蓄且背了一身债,在此情况下,父亲无奈常年出外打工,一年难得见其回家,小炜只好与祖父、祖母两位老人相依为命。而年迈的祖父也因病常年卧床,这样,全家只靠一个步履蹒跚的祖母忙里忙外,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经济上的窘迫,是这个家面临的最大拦路虎,父亲在外打工挣来的钱只能用以还债,家里的开销仅仅靠祖父一点微薄的退休金来维持,有时小炜的学费也只能靠亲戚的施舍来解决,全家至今仍生活在三间破旧不堪的平房内,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两年前一个亲戚送的一台旧的金星牌17寸黑白电视机。

  仇国东得知这一情况后,心里很不好受,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当即流下了眼泪,心里立刻泛起了一个想法: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再穷不能穷了学习。于是他作出了这样一个决定:资助小炜的学习和生活,直到他成年踏上工作岗位。六年来,仇国东一直坚持这样去做,为此他一有空就去看望这个贫困家庭,找小炜谈心,和他谈生活、谈理想、谈未来,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磨练坚强的意志,从精神上去引导感悟小炜,使其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正确的方向。

  2000年8月的一天晚上,仇国东得知小炜的学费紧张后,便连夜冒雨赶到小炜家里,把学费送到其手上;2001年3月的一天,仇国东正好去崇西中学联系治安防范事务,了解到小炜缺少学习用品后,就带着小炜到南门文具用品商店帮他买齐了各种学习用品;2002年年底,他因工作需要调任治安大队教导员,临走前他又特意来到小炜家中,给了小炜一定的生活费,并千叮万嘱叫小炜一定要努力学习,好好照顾好祖父、祖母。仇国东虽调走了,但他的心却时时牵挂着小炜一家,每年都要特意去小炜家中好几次,给他送上生活费。去年5月份,当他从派出所管段民警口中得知小炜的爷爷病情加重后,就找到有名的中医帮其配好药送到其家中……

  “阵阵暖意留百姓心田,道道光辉撒社会角落。”六年后的今天,当顾炜和父亲一起专程来到县局,到他所在办公室,向仇国东献上一面代表全家心愿的感谢锦旗时,县局机关的同志才知道,是仇国东数年如一日,默默地支助小炜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看到了仇国东用自己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塑造着共产党人情系群众的公仆形象。

危险时刻豁得出

  2005年2月5日中午,城桥派出所接到110指令,称有一名女子在南门码头海塘上欲投江自寻短见。接警后,共产党员、警长石森带领两位党员民警张忠、高峰迅速赶往现场。石森等人赶到海塘后,即见有一女子正沿着远处的石埂向江中走去,而当时正逢长江内涨潮,江水已经漫过该女子的膝盖,危急之际,三名党员民警迅速下车,冲到石埂上,连鞋子都顾不上脱,奋不顾身淌水过去营救轻身女子。高峰是一名军队转业的老干部,虽然这两天正在患感冒,体力不好,但他不顾个人安危,始终冲在最前面,凭借在部队练就的扎实基本功,快速上去先将该女子拉住。虽然风大浪高,冰冷的潮水就打湿了现场处置民警的衣裤,但大家全不顾这些,终于一起奋力把该女子救上了岸。

  2005年3月6日15时30分许,崇明县公安局庙镇派出所值班民警张建忠、虞剑波在对辖区内的一起治安案件作现场调查时,凭着扎实的基础工作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一名涉嫌故意伤害的通缉对象浦某。两人当即喝令浦某站住,但浦某凭着年轻力壮,拔腿就向附近弄堂逃窜。张建忠、虞剑波立即从车内跳下,紧追其后,奋力追击。浦某在民警紧追不放的情况下,很快就精疲力竭,黔驴技穷的他回过身来,抽出藏在身上的匕首,露出狰狞的面容,不停地挥舞着锋利的匕首,并大声叫嚷“谁敢上来我就捅死谁。”大有鱼死网破之意。

  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民警张建忠、虞剑波两人毫不畏惧,凭着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沉着冷静与其展开周旋。民警张建忠、虞剑波一边对其宣传法律知识,喝令浦某放下手中凶器,放弃侥幸心理,不要做无谓的抵抗。同时两位民警站好位置,运用大练兵中学到的擒拿本领,作好擒敌的准备。在强大的思想攻势和民警的浩然正气面前,浦某不得不放弃抵抗,束手就擒,现场围观群众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警察,真了不起,面对尖刀他们都不怕。”“那不一样,你没听讲警察都有两下子吗。”在百姓的阵阵赞扬声中,一场突如其来的危险就这样被化解了。(倪新康)

2005.6.15